睢宁陈王村,成了上海人的“菜园子”
对于睢宁来说
古黄河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遗存
经过近年来的综合开发
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大力推进
更实现了沿线生态、经济的双丰收
有着一个个
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发展故事
睢宁融媒
《走读古黄河》新闻行动系列报道
循“黄河”出发
向“乡村”前行
顺河而下,看古黄河上的水利设施变化
去沿线村庄感受田园生活
今天一起来看
《走读古黄河》新闻行动第三集
香飘陈王
睢视频
,赞187
提起大棚,
不少人会想到山东寿光。
而在淮海经济区乃至苏南等地,
位于双沟镇古黄河边的
陈王村千亩大棚也小有名气。
借助“大棚经济”,
陈王村逐步打造了丝瓜、辣椒、
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果蔬产业,
陈王的大棚里
溢满了“香、辣、甜”等味道。
大棚绿意浓 增收“顶梁柱”
“陈王村的大棚几乎覆盖了全村耕地面积,成为村民收入的‘顶梁柱’。”陈王村村民王荣安在自家的黄瓜大棚里说,今年,他家大棚种植的黄瓜“身材细长”、颜值在线,价格自然就上来了。
而在焦波、张秀英夫妇经营的西红柿大棚里,挂满枝头的西红柿错落分布,迎着初冬的暖阳红嫩亮滑、翠绿欲滴。“你尝尝,皮薄肉厚,相当好吃。”见到记者前来,张秀英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只有吃到嘴里,才能从心里感受到陈王西红柿不一样的甜美。
“交易市场上有专门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我们都不打农药,只施生物菌剂,放心吃!”张秀英表示,陈王村的蔬菜瓜果都是纯纯的绿色农产品。
市场热火朝天 果蔬产销两旺
就因为盛产丰富的瓜果蔬菜,陈王村还被授予“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在陈王蔬菜交易中心,每天下午,不仅全村人都会来此聚集,各地收购蔬菜的商贩也都应约而来。采摘、运输、装箱、过秤、装车,每天有成千上百吨蔬菜瓜果从陈王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是冬季,西红柿的走量最大,春天时丝瓜销售最多。一年四季我们都不闲着,比上班还忙!”村民卢振洲正在等待西红柿装箱过秤,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承包了两个大棚,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不成问题。
陈王蔬菜交易中心负责人杨志告诉记者,市场每天都会迎来上海苏南等地的商贩,积极对接徐州地区多家批发市场,有时武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的经销商也来采购,每天走货量接近100吨。
乡村产业 “棚”勃发展
听村里老人说,过去陈王村的村民在种地之余就依赖古黄河边的芦苇搞编织,收入不高。随着大棚的扩建改良,种植大棚蔬菜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还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不仅村民有了收入,村集体也富了起来。
“我们村家家门口都铺上了水泥路,通过秋歌农业的统一技术指导、订购种苗、供应农药、供应肥料、收购销售,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成本。”陈王村党支部书记王荣平告诉记者,陈王村将依托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继续写好“大棚经济”这篇产业发展文章,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指导等系列举措,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推动“大棚经济”效益最大化。
如今,陈王的大棚不仅致富了陈王村的农户,而且带动周边魏林、双东等村800多户种植设施蔬菜,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
初冬,天气微寒,
大棚里却温暖如春,
勤劳智慧的陈王人正忙碌在古黄河边,
筑造着属于全体陈王人的
“果蔬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