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66633656
当前位置:徐州便民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连续三天,《徐州日报》聚焦沛县龙固镇……

2025-5-18 9:19:44 来源:沛县发布 评论:0

连日来

《徐州日报》持续刊发

沛县龙固镇深化移风易俗

引领文明新风尚系列报道


ff96676859834736453913361c5f567.jpg


把『暖心阵地』 建在群众心坎上

——沛县龙固镇深化移风易俗

引领文明新风尚调查(一)


5月2日,沛县龙固镇三里社区文化礼堂喜字高悬,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场“零彩礼”的婚礼让现场人气爆棚。


舞台上,新郎新娘手持红绸,郑重宣誓:“今天自愿结为夫妻,共同肩负婚姻的责任与义务……”台下,73岁的老党员刘备成眼眶湿润——这场婚礼的新娘正是他的孙女。


没有高额彩礼,没有奢华排场,亲友们的祝福却比任何时候都热烈。“面子不是靠钱堆出来的,孩子们的幸福比啥都强!”刘备成说。


5月3日,文化礼堂又迎来另一场喜事——社区居民李翠翠的女儿在这里举办婚礼,40桌酒席荤素搭配得当,亲朋好友围坐一起,现场热闹喜庆。


“以前村里办酒席,一桌至少得800—1000元,还不算烟酒钱,这次在文化礼堂办酒席,全部加上每桌不到500元,40多桌算下来,省下的钱够给闺女添置全套家电了。”李翠翠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算了一笔账,脸上满是笑意,“以前操心场地、借桌椅、请厨子,现在连菜单都不用自己定,真是省心又体面。”


最让李翠翠满意的是,在这里办婚礼,什么都不用操心,婚宴用的食材由社区统一采购,既新鲜又实惠,饭菜口味还好;礼堂里各种设备、碗筷都一应俱全。


这两场温馨而独特的婚礼,是龙固镇以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


三里社区,这个曾因采煤业繁荣而兴盛的地方,一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攀比之风悄然滋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如沉重的枷锁,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


近年来,龙固镇以“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为主线,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2022年年初,投资90万元建设的三里社区文化礼堂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1100平方米的建筑成了这里移风易俗的主阵地。


“礼堂内有操作间、储物间、舞台、音响等设施一应俱全,还购置了餐桌、厨具、碗碟等供居民免费使用。这里不仅能容纳500多人聚餐,还能举办文艺表演,成为了村民们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三里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军介绍说。


“文化礼堂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86对新人在这里举办了婚礼。”李军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把服务做到位,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奢华排场不重要,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觉得排场就是面子,现在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举办婚礼并不失体面。”“五一”假期,社区居民赵呈龙在文化礼堂喝了两场喜酒,他说以前为了面子和排场,花了很多冤枉钱,现在大家都明白“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在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中,我们结合‘让群众走进服务阵地,让服务走近群众身边’的‘两个走进(近)’工作理念,在做强‘暖心阵地’上下功夫,夯实文明实践基础,让一个个‘暖心阵地’建在群众心坎上。”龙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昊说。


近年来,龙固镇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万元,建成三里、韩庄等3处社区文化礼堂,总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每处礼堂均配备标准化礼宴厅、多功能活动室及农家书屋。建成以来,累计承办红白事216场次,婚宴平均费用由800元/桌降为300元/桌到400元/桌,丧事随礼金额由500元封顶降至200元,群众经济负担显著减轻。


中三社区的文化礼堂早在2011年就已投入使用,860平方米的空间,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婚礼、寿宴和文化活动。“五一”期间,修缮一新的文化礼堂举办了多场热闹的婚礼,年轻党员刘成旭带头简办婚礼,践行着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焦刘社区的文化礼堂作为龙固镇“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之一,将在今年6月份开始建设。


龙固镇党委在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以“两个走进(近)”民生工程为抓手,将移风易俗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文明创建深度融合,积极推行“1+4+N”服务机制。


龙固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王存胜说,龙固镇组建由民政、妇联、司法等部门组成的督导组,联合红白理事会开展全流程督查指导,通过入户宣讲、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通过划分网格责任,确保每个单元都有党员带动、监督、负责,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打造了和谐有序的文明社区。


龙固镇的移风易俗工作,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还提升了整个镇的文明程度。文化礼堂更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村民们不仅举办红白事,还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戏曲表演、书法绘画比赛、全民阅读、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多彩,让村民们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今年将继续新建焦刘社区、赵湾新村红白理事大厅,提档升级三里社区文化礼堂,增加‘家风传承研学基地’功能,打造‘移风易俗+家风家训’融合教育场景,后续在全镇范围内推广。”龙固镇党委书记梁清表示,该镇聚焦阵地升级,深化文明实践,以“两个走进(近)”民生工程为抓手,将移风易俗工作精准聚焦在群众的实际需求上,融入到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与文明创建中,让文明新风浸润百姓生活,使移风易俗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涵养乡风的民心工程,让文明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d8616a35f7e1dc9c6c3b93d16664f8c.jpg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满园春

——沛县龙固镇深化移风易俗

引领文明新风尚调查(二)


“迎亲婚车不超6辆,婚宴每桌300到400元,非亲属随礼不超200元……”5月2日,沛县龙固镇焦刘村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村民李双喜的女儿出嫁了。亲朋好友们围聚在张贴的“村规民约”前,纷纷点头称赞。


李双喜回忆起婚礼筹备过程,感慨万千:“当时,我和亲家一合计,坚决让女儿婚礼按村规民约办。当天来喝喜酒的都是客,一视同仁,坐席不分干部群众。”


婚礼现场,没有奢华排场,没有昂贵烟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见证美好时刻。村民李从峰在一旁笑着说:“像老李嫁女这样的场景,这些年龙固各村社区随处可见,大家都说移风易俗带来了新气象。”


李双喜说,在筹备女儿婚礼前,他本来就想按照村规民约举办,但是几位外地亲戚说孩子很优秀,不风光举办婚礼让大家脸上都没面子。


李双喜也曾犹豫过,觉得不给女儿风光办婚礼怕说不过去。焦刘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杨乾坤得知后,与村党支部书记张守明前往劝说。


杨乾坤给李双喜算经济账,指出大操大办花费高;张守明则以焦刘村移风易俗实例劝解。李双喜又怕女婿有意见。他们就找到李双喜女儿女婿,没想到这对新人十分通情达理,当即同意听父亲的话,按村规民约办婚礼,亲戚们也大力支持。


龙固镇地处江苏和山东的省际交界处。多年前,和国内部分农村地区一样,陈规陋习让婚丧嫁娶成了乡亲们“甜蜜的负担”,不少家庭为此苦不堪言。


10年前,焦刘村的朱先生结婚,媳妇是邻村的。两人青梅竹马,高中毕业后一同外出打工,返回家乡创业。谈婚论嫁时,女方父母提出按当时盛行的“万紫千红一片绿”和“一动不动”收彩礼。


“万紫千红一片绿”彩礼组合中,“万紫”为5万元、“千红”为10万元、“一片绿”至少5000元,总金额最低15.5万元,加上购买礼品实际花费普遍达18-20万元。“一动不动”作为核心配套,“不动”要有一套城区房产(通常需男方全款购置),“一动”要有一辆家用轿车(新车市场价多在10万元以上)。


当时在沛县、丰县以及山东部分地区,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和钻戒还被列为强制附加项。


已是中年的朱先生无奈地说:“年轻人正是打拼的时候,结个婚太不容易了。当年我成家,为‘天价彩礼’背上的债务好几年才还清。”


“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的天价彩礼,不仅让男方家庭背负沉重债务,婚礼上,迎亲婚车动辄十几辆,婚宴酒席的铺张浪费,丧事的大操大办,纸扎泛滥,宴请不断,让村民不堪重负。


这些陋习不仅给村民带来巨大经济压力,还助长了攀比之风。朱先生坦言:“其实多年前,真正打心底想收高价彩礼、讲排场的家庭是少数,但为了面子,很多家庭不得不跟风。”


近年来,龙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尚工作。目前,龙固镇成立了24支红白理事会,推选德高望重的乡贤担任会长。这些会长和理事会成员凭借自身威望与丰富经验,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彻底禁止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各村社区通过村民代表协商,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民俗俭办、习俗不办”写入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办理标准,办多少桌、用什么酒、上几盘菜,都白纸黑字贴在墙上。谁家办酒席,社区党风监督员全程监督,引导大家自觉遵守新规。


三里社区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李军介绍:“为制止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倡导节俭新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印发了《三里社区对婚、丧、嫁、娶实施细则征求意向书》,制定出台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细则,规范和加强‘大老执’执事管理。”


在三里社区,每年都会修订村规民约。修订时,先召开村民代表会,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收集整理后再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表决。表决通过后,移风易俗领导小组、红白理事会成员将村规民约发放到每家每户,并耐心讲解政策。


初夏时节,龙固镇沙河公园百姓大舞台热闹非凡,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轮番上演,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近年来,龙固镇党委、政府开展文艺演出进村居“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活动,将23个村(社区)分为6个片区和2个工业园区开展巡演。各村社区围绕接边村人居环境改善、姚楼河生态治理、民族融合发展、农房改善、全民阅读、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文化惠企等主题,至少准备1个节目。


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每台晚会的节目基本都是龙固当地老百姓自编自演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台上演员激情投入,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龙固镇宣传办工作人员徐安巧介绍:“为让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提前制定夜间活动清单,排定节目时间表,并通过户外电子屏等方式宣传,提升老百姓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我们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正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大众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上下贯通、横向联动,让文明实践在基层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龙固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周振表示,如今在龙固,不浪费、不攀比,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成为龙固镇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的亮丽风景。


文明的种子在贴心服务的润物无声中发芽。在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共同作用下,龙固镇的移风易俗工作正扎实推进,曾经困扰村民的陈规陋习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和谐、节俭的新生活。


龙固镇党委书记梁清说:“移风易俗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龙固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考核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打造更加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新风貌。”


图片


头雁领航 带出优良民风

——沛县龙固镇深化移风易俗

引领文明新风尚调查(三)


5月阳光正好,沛县龙固镇镇西社区王孚路“家风一条街” 整洁有序、花团锦簇,间或传来一阵阵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欢快的嬉笑声。


沿街行走,每家每户门口都挂有一块方形标牌,上面写有户主姓名以及对应的家训家规。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墙绘格外引人注目,移风易俗、孝老敬亲等家风家训的内容跃然墙上。


73岁的刘凤琴踮着脚,用抹布轻轻擦拭自家门口的家风牌,看到来人热情地打开院门。


“孙女这个月3号刚出嫁,我们没要一分钱彩礼,就指着这牌子教她过日子。”刘凤琴说着,手指抚过“勤俭”二字,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中午12点刚过,龙固镇中心小学放学了。一群孩子拉着家长们挨家挨户地读起来:敬老爱幼、与邻为善、勤俭持家、爱岗敬业……“俺家小孙子刚上一年级,这条街上100多户家庭的家训内容都能读出来。”村民周大妈笑呵呵地说。


“自从文明家风上了墙,社区的风气变得更好了。镇里帮助修了新路后,我们在弘扬家风上做文章,这条街很快成了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家风一条街”是镇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左金的创意,他是一位90后年轻干部。


左金说,“家风牌”用木头材质统一制作,统一标识,印刻着每个家庭独有的家风家训。通过立家规、亮家风、传文明,带动了好民风,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路径,激发着移风易俗的精气神。


“我是老党员,要带头作表率,女儿出嫁不收一分钱彩礼!”三里社区退休职工景贵斌说起几个月前女儿出嫁的事,仍很感慨。虽然他和女儿一再表示不要男方出彩礼,但亲家怕两家都没面子,执意要给。


面对男方送来的数万元彩礼,景家坚决不收。两家人推让彩礼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社区。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竖起大拇指,笑着说:“时代不同了,不收彩礼很正常,老景做得对!”


“以前村里红白事攀比成风,彩礼水涨船高,大家都被‘面子’绑架,有苦说不出。”景贵斌说道,“彩礼攀比是枷锁,破冰要从党员干部做起。”


最终,景贵斌不仅退还了彩礼,还主动将婚礼场地选在社区文化礼堂,酒席标准严格控制在每桌 300 元以内,迎亲车队仅用了 4 辆普通轿车,到场的亲朋随礼一律没超过200元。


“五一”前夕,焦刘村年轻党员刘成旭原本和家人计划着将婚礼办得风风光光,豪车接亲、奢华宴席,一样都不能少,这是当地的习俗,家人也觉得这样才有面子。 但随着村里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刘成旭意识到自己的婚礼不该成为铺张浪费的“舞台”,便鼓起勇气与家人沟通。


起初,家人觉得他“不近人情”,好好的婚礼要“大打折扣”。但刘成旭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向家人讲述移风易俗的意义,还列举了村里因婚事大操大办而负债累累的例子。渐渐地,家人被他说动了。


最终,刘成旭把自己的婚礼办成了移风易俗的“样板”。没有豪车列队,没有奢华宴席,只有一场简约而温馨的仪式。260元一桌的酒席,桌上摆放的是20元以内的香烟和白酒。他还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和新娘签下《文明婚俗承诺书》,为村里树立了文明新风尚的标杆。


龙固镇党委副书记江同龄说,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龙固镇始终将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签订《移风易俗责任书》。还通过划分网格责任,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员在带动、监督、负责,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打造了和谐有序的文明社区。


在龙固镇,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不仅体现在红白事上,还体现在文明新风的养成上。


带头退还彩礼的景贵斌还有另一个身份——三里社区退休职工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这支32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最大的82岁,最小的50岁,他们每天忙碌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疏通下水道、为居民理发,还是巡逻社区、帮助困难家庭,都乐此不疲,受到居民们一致好评。


“我们多做点,群众就离文明更近点。” 景贵斌说,“这让我们感到很有价值。”在景贵斌的带领下,退休职工志愿者服务队不断壮大,成了居民们的“贴心人”。


退还彩礼、简办婚礼、党员志愿服务队、家风一条街……在龙固镇,文明新风正从“风景”变成“风尚”,从“个案” 变成 “常态”。如今的龙固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红白喜事,到志愿服务,再到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乡村治理基因。


龙固镇充分发挥群众在整治工作中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突出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浓厚氛围。通过评选“优秀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示范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通过“龙固好人榜”“道德讲堂”广泛宣传。


打造“红娘联盟”“零彩礼家庭”等特色志愿品牌,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巡演,落实移风易俗家庭、文明家庭激励措施,推动形成“干部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的生动局面。


2018年以来,龙固镇共评选出“文明家庭”235户,“好媳妇好婆婆”363名,“美丽庭院”37户。这些榜样就像星星之火,让文明新风在龙固镇生根发芽。


“党员先行引领,方能激发群众奋进力量。我们要求各村(社区)‘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工作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龙固镇党委书记梁清说,龙固镇党委始终秉持“头雁领航”原则,要求党员干部躬身践行,主动投身文明设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实践,以自身实际行动为标杆,引领群众树立勤俭节约新风尚,共筑积极向上的家风、村风与文明新风尚。


梁清表示,龙固镇将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耕移风易俗领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力求以更加精准的服务回应群众期盼,让文明新风在龙固镇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0516-66633656
  • Q Q: 8263151
  • 微信: 189890909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徐州便民网”版权所有  |  ICP证:苏ICP备2021051463号-1  |   主办单位:徐州星途商贸有限公司 苏B2-20221451 苏公网安备32030202000930号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