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李集镇红白喜事有“新规”!
唢呐班子从十二人精简至五人,
技能却更全面;
一场丧事只摆六桌,豆芽汤送别逝者;
媒人直言“23万彩礼不合适”,
主动替男方砍价……
当前,在睢宁县李集镇,
一场以破陈规陋习立文明新风
为目标的变革
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生活的底色。
宣传必须接地气——
西圩社区拍摄制作的“移风易俗我代言”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传播,“移风易俗讲文明,树立新风我先行”“男婚女嫁两家喜,禁止低俗把婚闹”等话语脍炙人口。
李集镇东圩社区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三句半”用方言在抖音上传播,“红事不铺张、白事不折腾”等话语唱进了大家的心坎里。
这些视频的点击量都过千,评论区里“早该管管了”的呼声高涨。
用东圩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正利的话说:“用土话去宣传,老乡才听得懂、愿意跟。”
线上线下齐发力——
各村委会召开党员干部代表大会集中宣传,网格员、志愿者走村入户发放宣传册常态宣传。文明新风的线上线下联动,让宣传更入脑入心。
退休老师朱振友当起了徐厂村的移风易俗“形象大使”,经常到村头巷尾与百姓聊天,结合自己走访记录的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真实案例唠家常,引导村民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变。
“咱村后鲍组邢作勇家里丧事,本来要请20多桌人。我就劝他不要增加人情负担,后来他只请了十来桌至亲参加。”朱振友赞扬这件事,听到的村民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李集镇以精准的“见面机制”让公约条款化为具体行动,通过提前走访,疏通执行堵点。 李集镇张刘村村民赵良虎的哥哥因病去世,家中困难理应简办,但又碍于面子左右为难。了解相关情况后,村里工作人员“精准走访”,上门宣传,劝导丧事简办。 “简办减轻负担,这路子对!”赵良虎由衷认同,丧事仅设6桌本家亲属,没有买哭卖哭,一碗豆芽汤送别逝者,三天内办完相关事宜。 “不是老百姓不想丧事简办,很多时候是他们抹不开面子。我们上门走访,不仅让百姓有了面子,还全了里子,避免了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每次遇到哪家有红白喜事,张刘村党总支书记尤敦宏都会主动上门,引导村民自愿进行简办。这样的“精准走访+柔性引导”,让群众成为真正受益人。现在,村民纷纷反映“负担轻了,人情味却更浓了”。 制度强基 破旧立新,需制度护航。李集镇针对“买哭卖哭”“恶俗婚闹”“高额彩礼”等顽疾,打出“六个明确”组合拳:明确党员干部带头、明确各方责任、明确正负面清单、明确系统化全覆盖宣传、明确先进典型表彰奖励等,构建系统化、长效化机制。 相关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该镇综合执法负责人周志昱介绍,对红白喜事现场表演的音量也有要求,违规表演的唢呐班会被约谈并签订保证书。 西圩社区陈荣唢呐班的李恩见证了行业转型:团队从12人减至5人,留下来的个个吹唱全能,“不合时宜的表演被精简了,主家开支也明显减少。” 媒人赵士兵成了抵制高彩礼的“新乡贤”,面对23万彩礼要求,他直接回绝:“要这么多钱不合适,过日子要安稳。”这朴实的话语,诉说的是文明新风的内涵。 “上个月,我们围绕群众知晓情况、精准对接情况等,上门走访了70多户群众。群众对移风易俗的支持态度,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李集镇党建办工作人员许倩告诉记者,“上个月有8户群众因为践行移风易俗被纳入村(居)民积分管理鼓励范围。” 新风入骨,幸福成为乡村新底色。 精简的唢呐声没有了往日的喧闹, 情感更加庄重; 媒人的天平倾向“安稳日子”而非彩礼数字, 让生活回归了本真。 李集镇中医智慧般的治理逻辑证明: 深入群众的生活血脉, 找到陈规陋习存在的堵点, 多方用力,精准发力, 就能让移风易俗的“气血”通畅无阻。 文明新风才能真正滋养每一寸乡土、 温暖每一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