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徐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36位!
据悉,《报告》对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结果显示,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十强依次为深圳、杭州、广州、南京、苏州、武汉、西安、长沙、合肥、青岛。与2020年榜单相比,前十强城市变化不大,成都跌出前十,合肥新上榜。
此次江苏一共有1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参加评比,数量居全国第一。首次有两个城市进入前五位,其中南京第4、苏州第5,徐州则排名第36位。
根据《徐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创新发展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示范标杆,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到2025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6%左右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00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
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数达300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0亿元
到2035年,
全面建立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创新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机制,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创业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上游水平,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建成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
根据《徐州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发展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我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打造“质量强市”发展区域样板方面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到2025年,
质量竞争力全面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公众质量综合满意率达80%,建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在质量竞争力方面:
质量品牌水平全面提升,培育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1个以上,江苏省省长质量奖4个左右,徐州市市长质量奖20个左右;
江苏省质量信用AA级和AAA级企业新增70家以上;
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累计培育“江苏精品”品牌40个左右;
力争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50项;
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广泛普及,质量认证社会认知度不低于80%,规上企业首席质量官覆盖率100%,中小微企业首席质量官覆盖率不低于80%;
质量平台功能持续增强,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项,新建批筹国家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
产品质量方面:
传统制造行业质量水平快速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产品质量效能显著提升。
服务质量方面:
服务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质量满意度持续提升。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15家以上;
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15家;
新增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以上,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40个。
到2025年,
量化指标
人才规模快速扩大。人才数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8%,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30万人,每万人中人才数量达到2446人,人才资源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人才质量持续提升。人才逐步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9%,达到20万人,新增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人员37.7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150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796人。
人才生态明显优化。人才投入稳定增长,不低于本级财政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00家。
人才效能显著增强。以创新赋能助力产业升级,落地成长一批高质量人才项目,推动新增成长“四上”企业800家、高企5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
打造引领型领军人才队伍
聚焦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进一批拥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
到2025年,
集聚领军人才2500人以上,其中来徐创新创业的院士约3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约270人、省级领军人才约950人、市级科技创新人才约1250人。
显然,徐州在“科教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全新的时代下,徐州还拥有更多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