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
一度被人类遏制的百日咳
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3月30日,
#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
登上热搜第一,
并引发热烈讨论。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
"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24年1月1日-2月29日,
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
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其中,1月死亡人数为5人,
2月死亡人数为8人。
“咳嗽要咳一百天?”“一百天后会怎么样?”第一次接触到百日咳的朋友,往往都有这样的疑问。据“科普中国”资料显示,早在7世纪,隋代医家巢元方就曾记录“咳嗽百日”的疾病,可能就是指百日咳。到了17世纪,这种疾病被命名为“pertussis”,名字源自拉丁语,意思是“剧烈咳嗽”。这些名称体现了2个关键临床特征——咳嗽剧烈、咳嗽持续时间长。此外,百日咳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暴露后的潜伏期为1~3周,通常7~10日。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播(咳嗽),也可经由密切接触传播。

百日咳患者
在没有百日咳疫苗前,可以说百日咳是一种毁灭性疾病,婴儿死亡率较高。在人群普遍接种百日咳疫苗后,感染发病率急剧下降,但与疫苗接种前的年代一样,每2~5年仍会发生一次周期性流行。据报道,有孩子因为咳嗽太厉害,导致眼睛球结膜出血、眼周淤血,最终确诊百日咳。
典型的百日咳杆菌感染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以及恢复期。如果不干预,3个阶段加起来通常要持续100天左右。“卡他症状”(Catarrh)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百日咳的卡他期表现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全身不适、打喷嚏、流涕、咽痛和轻度咳嗽,可能出现轻度体温升高,但高热并不常见。能提示百日咳的两种早期临床为“过度流泪”和“结膜充血”。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很少会怀疑百日咳。此外,小婴儿可能不会经历卡他期,或者这个阶段会很短暂。痉咳期会在疾病的第2周开始,标志性症状为“痉挛性咳嗽”,即一次呼气过程中出现一连串的、严重剧烈的咳嗽。这种快速而连续的咳嗽,有时患者会咳得面红耳赤、弯腰弓背,也有咳得呕吐甚至晕厥,还有的孩子咳得眼睛出血。虽然昼夜都可以咳嗽,但夜间可能咳得更厉害。剧烈咳嗽后,可能会有一阵倒吸气,发出鸡鸣样尾音。在两次痉咳间期,但患者通常感觉其他方面良好且症状很少。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痉咳后容易发绀(嘴唇、手指、脚趾蓝蓝的)、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青少年或者成人(成人也可能得百日咳):常无典型痉咳症状,而是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咳嗽缓解交替。百日咳的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多见于新生儿及<6月龄的婴儿,也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以及百日咳脑病。不过,许多百日咳杆菌感染者没有症状。一项研究发现,百日咳病例的家庭接触者中,多达56% 的实验室确诊感染者没有症状。一般而言,婴幼儿症状较重,容易引起并发症和死亡。而长期咳嗽也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长时间无法上学或工作。
婴幼儿规范接种。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总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及时诊断和隔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